對抗疤痕原來要這樣!淺談疤痕預防要領及疤痕護理方式

生活中無意間的擦撞跌倒、割傷、青春痘,乃至剖腹產、手術等造成的傷口,若未妥善照顧,很可能就會變成如影隨形的疤痕。但只要了解傷口各階段進程並給予相應的照護,便能幫助擊退傷疤;即使疤痕已經生成,透過適當護理,都有改善的可能。

1

傷口癒合時間

傷口出血凝固後會歷經以下三階段,彼此間並非錯開獨立,而是會相互影響、部分重疊的。

1. 炎症期

    人體免疫系統會在傷口止血後繼續和微生物、細菌廝殺,以致傷口有些微紅、熱、腫、痛的發炎現象。此狀態通常會持續數小時至一周,依據傷口本身情況、外部刺激、患者本身體況而有不同,皆須注意傷口清潔,確認使用敷料已滅菌處理。

2. 增生期∕肉芽期

    受傷後4~5天開始至數周內,傷口將以膠原蛋白組成肉芽組織來修補,同時增生新的微血管,提供癒合所需的氧氣及養分。此期間注重適度濕潤且乾淨的癒合環境,可配合保濕、透氣、防水兼具的敷料,以協助傷口滲出液裡的生長因子留存於傷口上,加速修復進度,並減少疤痕增生的機會。因此,如果傷口是乾淨無感染且滲液不多時,無須一直換藥,其可自行癒合。

3. 成熟期∕重塑期

    傷口收口癒合後,多於的微血管開始萎縮、膠原蛋白結構重組。前者可使增生期新長的肉芽組織由鮮紅色轉淡,顏色漸變成與周圍皮膚相似;後者則可將新合成且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取代受傷造成的不規則膠原蛋白,使疤痕變得柔軟平滑。此期間從數周至數月不等,若做好疤痕預防工作,便能較有效防止凸疤或蟹足腫的生成。

2

影響疤痕生成的因素

疤痕是傷口進行皮膚修復的結果,是身體自然的生理反應,但若想要疤痕和周圍肌膚長得相近,便要注意以下影響因素:

1. 外部因子

  • 水分:新生肌膚的保濕功能尚未健全,水分流失引起膠原蛋白過度增生,形成疤痕,因而要做足保濕工作。 
  • 紫外線:會使新生細胞和膠原蛋白受損、修復速度變慢,同時易造成色素沉澱,留下深色疤痕。
  • 有形刺激:避免搔抓∕拍打∕摩擦或穿著緊身衣物刺激疤痕肌膚。

2. 傷口本身

  • 癒合時間:傷口愈早癒合,愈能防止不正常的皮膚組織增生,減低疤痕形成。 
  • 傷口深度:若傷口傷及真皮層,便容易產生顯眼疤痕;反之,簡單平整的表淺傷口,較容易恢復原貌。  
  • 傷口是否感染:遭細菌感染、不當處理或重複受損等,愈有機會形成疤痕。 
  • 傷口位置:若在張力較大的部位,如胸前或關節處,便會較容易形成疤痕。

3. 個人因素

  • 體質∕基因:有蟹足腫體質者,容易有增生性疤痕、小傷口演變成大疤痕的情況,所以更需重視疤痕護理;而膚色較深者,膠原蛋白較活化,較容易產生蟹足腫。因此一般而言,得到蟹足腫的機率由高至低為:黑人、黃種人、白人。
  • 年齡:和長者相比,孩童細胞的再生能力強,較容易產生凸疤。 
  • 生活習慣: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營養,做適度緩和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避免刺激性食物、菸酒、激烈運動、熬夜。

3

疤痕預防要領

1. 把握淡疤黃金

如果你不想要,抗疤要趁早!把握傷口癒合後3~6個月的疤痕黃金修護時機,等傷口癒合完成、無痂皮,或是手術拆線後,便可開始用疤痕護理產品。不過,一定要確定傷口已無滲出液、長出粉色新組織,才能開始使用。

2. 持之以恆才是淡疤關鍵

三分鐘熱度、忘記或斷斷續續想到才用,都是疤痕難消的原因。建議要持續不中斷地使用3~6個月(可視個人疤痕改善狀況增減),使膠原蛋白重建穩定,以達最佳的疤痕護理效果。

3. 使用矽膠類產品

矽膠療法,為醫學實證能有效抗疤的非侵入式疤痕治療方法,可預防及改善疤痕外觀,亦能改善因疤痕引起的紅腫、搔癢、疼痛等不適感。常見的產品型態有:矽膠貼片、矽凝膠、矽膠筆。

4

疤痕護理方式

依疤痕型態不同,可分以下幾種疤痕護理方式:

1. 表淺性疤痕

由於僅影響到表皮或淺真皮層,僅會局部色素沉澱不均,不會有疤痕凸起或凹陷的問題。因此,注意防曬,避免繼續色素沉積,或是選擇添加酯化維生素C的淡疤產品,能協助淡化色素。

2. 萎縮性疤痕(凹疤)

此種疤痕的生成,是因為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在癒合過程中遭受破壞,皮膚組織萎縮造成凹陷,例如水痘、擠壓粉刺所形成的凹疤。建議於傷口癒合初期便開始使用疤痕護理產品,以預防凹疤生成;若已產生凹疤,也可與皮膚科醫師討論處理,如飛梭雷射、滾輪針等方式可促進皮膚自癒。

3. 增生性疤痕和蟹足腫(凸疤)

此類疤痕會向外凸起,也有摩擦衣物的可能,進而讓疤痕愈趨明顯。因此,受傷初期留意傷口照護、剛癒合就開始使用淡疤產品,以避免不易消除的陳年老疤,減少凸疤繼續擴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