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術後止血照護

心導管檢查

一般冠狀動脈在X光下是看不見的,必須經由心導管將顯影劑注入冠狀動脈內,才會在X光下顯影。所以,心導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心臟科醫師藉由一條長度約100-150公分,細如原子筆心的小管子,經由手腕的橈動脈或鼠蹊部的股動脈插入,沿著血管到逹心臟各腔室及大血管注射顯影劑,接著再透過監視器了解血管阻塞的位置和嚴重度,進而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檢查時間大約為40分鐘到一個小時,若是需要支架或氣球擴張術治療,大約需要1-2個小時以上。

1

需要做心導管的情況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如拳頭般的大小,透過三條主要冠狀動脈供應心臟氧氣及養份,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如果有以下情況,則需要做心導管檢查或進一步的介入性手術治療。

  • 胸痛、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衰竭、心包膜炎、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及週邊血管疾病、或需開心手術前檢查等。
  • 檢查心臟的構造及心臟功能是否異常。
  • 檢查心臟血管狹窄的情形。
  • 以氣球擴張或血管支架置放術治療血管狹窄。
  • 外科手術前心臟血管功能及構造評估。

2

心導管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過程

心導管術是在局部麻醉之下進行,患者在整個過程中都是保持清醒的。檢查過程中,除了一開始插入血管鞘會有些許的疼痛和注入顯影劑時胸口有些許灼熱感外,並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治療的過程步驟如下:

  • 先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膚(左手腕或鼠蹊部),再覆蓋上無菌布,進行局部麻醉。
  • 插入並置放血管鞘軟管。
  • 經由血管鞘放入導管,順著血管至冠狀動脈開口。
  • 在心導管X光透視引導下,經由導管將導引絲放入欲治療的冠狀動脈管腔內。
  • 沿著導引絲放置氣球導管或血管支架至狹窄病灶處,再進行血管擴張治療。

3

心導管冠狀動脈介入性手術之併發症

自從1977年,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首度成功施行於人體以來,經血管內的介入治療法日新月異,各種新式安全的工具不斷出爐,使得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已經非常普遍,但沒有任何手術或醫療處置是完全沒有風險的,其可能出現的合併症有: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律不整、血管傷害、緊急手術、動脈血管或心臟破裂、顯影劑造成的不良反應、心臟衰竭、感染等。因此,心導管照護需要相當謹慎的評估及護理,術後照護更是不可忽視。

4

心導管術後止血照護

心導管檢查之傷口大多小於0.5公分,檢查結束後醫護人員會為傷口處加壓止血,不同位置的傷口,止血方式略有不同。

  • 橈動脈(手腕處):
    止血帶加壓止血兩個小時,手腕關節處勿彎曲。若感到手麻、發黑、冰冷時需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 股動脈(鼠蹊處):
    局部以紗布加壓止血後,再繼續以止血裝置(2公斤砂袋)在傷口加壓約6小時,加壓時,手術的單側肢體必須保持平躺勿彎曲,不可下床活動。

傳統的止血方式外,目前有新式加壓止血器,結合止血材料與加壓器,適用於術後導管傷口、動脈及大靜脈止血。操作簡便,可隨時調整止血壓力旋鈕,減輕病患加壓不適症狀;止血時間也縮短在2-4小時內,減少患者臥床與醫護人員照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