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口敷料
1
傷口敷料發展
-
1962年
Winter首度提出”濕潤療法”理論,「傷口保持濕潤,可加快癒合速度,並降低疤痕產生機會」。傷口產生的滲出液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以敷料幫助滲出液保留在傷口上,可幫助傷口加速癒合,預防疤增生。
-
1972年
Rovee實驗證實,乾淨沒結痂的濕潤傷口,表面細胞增生的速度較快,能加速傷口癒合,「濕潤療法」觀念便開始被廣泛的應用。
-
1980- 1985年
實驗證實密閉性與半密閉性敷料,能夠提供傷口濕潤環境,促進傷口提早與癒合。人工皮(水膠體敷料)出現,用於治療表面傷口。
-
1984年
藻酸鹽敷料、吸水性膠狀敷料、粉狀敷料等產品上市,用於滲出液量多的傷口。
-
21世紀
新型抗菌敷料以及生物功能性敷料陸續問世

2
敷料類型
現今有各式新型傷口敷料,可以協助傷口照護更為方便,但使用前應確實與醫師商討照料傷口的最佳方式,選擇合適傷口敷料。
Alginates藻酸鈣
1. 適用傷口類型
- 出血性傷口
- 腔和鼻竇以及滲出液量大的傷口
2. 更換頻率
- 每日或必要時
- 需要第二層敷料
3. 優點
- 促進清創軟化,去除壞死組織。
- 吸收滲液後形成膠狀,保持濕潤傷口,環境促進癒合。
- 能夠吸收20倍本身重量的液體
- 可裁切成適合傷口的形狀
- 摺疊後具更大吸收量
- 可做成條狀填塞至較深的傷口
- 能夠吸收滲出液,乾燥傷口創面。
4. 缺點
- 移除時,可能需要沖洗傷口
- 不適用滲出液太少的傷口
- 不能用於乾燥黑痂的傷口
Hydrocolloids 水膠體敷料 (又稱人工皮)
1. 適用傷口類型
- 非感染,低至中度滲出液傷口。
- 淺二度內(外表有水泡產生)燒燙傷
2. 更換頻率
- 每周或敷料變白變軟時更換
- 變白範圍距敷料邊緣小於1公分時需更換
3. 優點
- 吸收滲出液後形成膠狀,保持濕潤傷口環境,促進癒合。
- 每週只需更換2-3次
- 容易從傷口創面移除
- 可根據傷口範圍裁切敷料形狀
4. 缺點
- 不可用於深度燒燙傷/過深傷口
- 敷料需要大於傷口範圍
Film 薄膜
1. 優點
- 不用揭開敷料即可觀察傷口
- 半通透性,防水透氣
- 能夠保持濕潤傷口環境
- 細菌也無法通過
- 促進自溶清創與刺激肉芽組織形成
- 無需頻繁更換
- 能牢固貼合且無痛撕除
- 不笨重
2. 缺點
- 不能吸收滲出液
- 當移除敷料時可能剝落傷口周圍皮膚
Collagen dressing 膠原蛋白敷料
1. 優點
- 保持濕潤傷口環境
- 慢性、乾淨傷口
- 可用於滲出液少到多的傷口
- 易於使用
2. 缺點
- 不適用於三度燙傷與太乾燥的傷口
- 如果患對牛豬鳥產品敏感,可能有過敏反應
- 需要第二層敷料
- 必須在傷口清創後或感染控制後使用
3
更換傷口敷料
更換敷料目的
- 保護傷口,避免傷口受到損傷
- 預防傷口感染發炎,防止細菌及微生物侵入
- 清除傷口上及周圍的汙染物,如細菌、血液、膿、滲出液等,促進傷口癒合
- 為傷口加壓、止血
更換敷料前注意事項
- 換藥前後須洗手,保持手部清潔
- 不可碰觸到無菌用品,以免污染
- 將棉棒由傷口中心點向外圍畫圓擦拭,擦拭一次後就必須丟棄 (如為感染傷口,則由外向內畫圓擦拭)
- 更換敷料時,應盡量減少傷口暴露時間
- 使用敷料或包紮傷口後,應觀察傷口,不可固定太緊,確保血液循環良好
- 對於躁動不安的患者,換藥時可給予適當的約束
- 為開放性傷口換藥時,必須戴上口罩,防止微生物由呼吸道傳播
更換敷料步驟
以下1-6個步驟,須以無菌生理食鹽水將傷口沖洗乾淨,以減少傷口上的細菌及微生物。
紗布/OK繃
步驟1:將舊紗布/OK繃從傷口邊緣小心撕開,若沾黏在傷口上,先用生理食鹽水濕潤後再撕除。
步驟2:由棉棒後方小心地將棉棒取出,避免碰觸棉棒前端。
步驟3:以無菌生理食鹽水將棉棒沾濕。
步驟4:將棉棒由傷口中心點向外圍環形擦拭,將傷口清潔乾淨。
步驟5:取出水膠敷料。
步驟6:將水膠體敷料貼敷於傷口上,輕壓3-5秒固定。